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撕掉你的假自体 “面具”,来一场心灵 “卸妆” 大戏

刘艳 2025-05-09
    浏览:11
分享到:

近些年,随着心理学常识的逐步普及,许多专业术语都变成了流行语,像社交场合中被人随口就来的“潜意识”、“原生家庭”、“防御”、“心理创伤”、“压抑”等等,这些术语的大众化使用,体现出心理学已逐渐地融入日常生活,这是一件好事。


这当中,“人格面具”常常被人提及……


人格面具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自身的脱离真实自我的痛苦——在职场上,为了确保工作完成,为了在系统内得到认可,不得不每天戴着面具去面对领导和同事;在塑料花闺蜜的关系中,为了赢得某种胜利,也为了维持不确定的友情,会自动戴上面具;在父母面前,为了保持那个乖孩子的形象,30多岁了依旧仍要戴上面具;在夫妻关系中,为了保持婚姻的完整性和表面上的和谐,也时不时戴上面具……


这些烦恼和痛苦,仿佛在诠释一种现象:作为一个成年人,出于生存/保护自己的原因,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仿佛不得不戴上“假”面具,让真实自我难以现身。


当被问及,这意味着什么的时候,许多人会共同提到一个字:“假”。


“我觉得我好像一个假人,而且很难描述。”

“直观的感受是,不快乐。”

“久而久之会莫名地感到和别人的距离很远。”

“仿佛,我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


然而“假”的背后到底是什么呢?为什么人会因为这个“假”而感到不快乐,甚至痛苦呢?


精神分析领域的客体关系理论家中极具影响力的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了 “假自体”理论,为我们理解此类的心理现象提供了独特的临床视角。


根据他的理论,“假自体”是指个体为了适应环境、满足他人期望而形成的一种自我形象或人格面具。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假自体”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通常在外界环境无法充分满足其真实需求时出现。当个体用“假自体”去满足他人的需求时,自己的真实需求就只能此消彼长,处于消隐或被剥夺状态,个体只能以压抑、忽视、分裂等牺牲自己欲求的方式,达成一种短暂的内心平衡。


李先生是一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在商场上他表现得非常自信、果断,是一个很有能力和魅力的人。然而,在家庭生活中,他却经常感到疲惫和无助。李先生的父亲是一位非常强势的商人,从小就对他要求严格,希望他能继承家业。为了不让父亲失望,他努力学习商业知识,长大后也顺利地接管了家族企业。


然而随着年纪的增长,李先生发现自己的本性更喜欢艺术和文化。同时也觉察到,在过去的生活中,为了在商场上取得成功,他不得不戴上一副坚强、自信的面具,忽视内心的敏感,压抑自己的情感和欲念。并且,他发现“假”得太久,以至于丧失了与妻子、孩子建立亲密的能力,失去了某种角色功能,这让他倍感痛苦。


“假自体” 在行为上有多种表现。深藏于“假自体”的人,往往会过于在意他人的评价和看法,总是试图通过满足他人需求来获得认可和接纳。他们一方面会表现得非常有礼貌、顺从,善于迎合他人的意见,满足社会期许,但内心深处却感到空虚、沮丧、孤独,与自己的真实情感相疏离,甚至感受不到自己的真实欲望,以至于失去生活动力和生命活力。


从短期来看,“假自体”可以帮助个体在特定的环境中获得一定的安全感和生存优势。但从长期来看,“假自体”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由于长期压抑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个体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能在亲密关系中遇到困难。因为他们即便夸夸其谈,也不能真实表达自己,难以与他人建立深入的情感连接。


虽说,“假自体”难以丢弃,但长期以“假自体”与他人交往,终究会有被“拆穿”的风险——与之交往的人在无意识层面总会感觉到自己面对的是一个“假人”,这与同一个鲜活实在的人交往有着相当大的感觉上的差别。


那“假自体”是如何形成的呢?


按照温尼科特的研究,在婴儿早期,如果母亲不能及时回应孩子的需求,孩子就会感到无助和挫败。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孩子可能会逐渐学会去迎合母亲的期望,满足母亲的欲望,表现出母亲希望看到的行为,以此获得母亲的关注和照顾。比如,当婴儿饥饿时,母亲没有及时喂奶,婴儿可能会从最初的哭闹转变为安静等待,甚至学会在母亲出现时露出微笑,以取悦母亲。在这个过程中,婴儿逐渐与自己真实感受、需求、爱的请求失去联系,“假自体” 也由此开始形成。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庭、学校等社会环境也可能进一步强化“假自体”。如果父母对孩子有过高的期望,要求孩子在学业、才艺等方面表现出色,孩子可能会为了获得父母的爱,努力迎合这些期望,压抑自己真实的兴趣和喜好。同样,在学校中,如果老师更关注优等生,那些渴望老师认可的学生,可能会逐渐形成符合老师期望的“假自体”,成为“高分低能”的问题学子。


与“假自体”相对的是 “真自体”。“真自体”是基于个体自身的内在需求、感受和欲望去生活,是一个真实的自我,它是一个大写的我,一个无需描述就能充分感受到TA的冲动的我,它促使我们够自发地生活并采取行动,逐渐推动自性的发展,迸发出真实的生命力,并伴随由衷的喜悦与满足。


所以,如何去突破“假自体”,与真实的自己相遇,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主题。如何做到这一点,当然最重要的是回溯自己的成长经历,通过觉察感悟那个真实的自我的存在,发现TA并接受TA的引领。


具体来讲,我们首先需要做的是识别自己的“假自体”并将其与真实自我进行区分,以提升自我审视和自我觉察水平。一般来讲,觉察水平较高的人,他们不仅能从感受层面去触碰自己的抑郁、焦虑、不快乐的倾向,而且会重视去深究或者借助于心理学专业人士进行分析,去发现隐藏在这些情绪背后的“假自体”成分;生活中也有一些自我觉察水平不高的人,在遭遇重大人生危机之后,从对自身生活的反思中揭开了多年来如影随形的“假自体”的面纱;当然或许也有一部分人比较“幸运”,终其一生被“假自体”蒙蔽而从未感受到它的存在。


若有觉察,改变就会发生。


《倚天屠龙记》里的周芷若,在年轻的时候,出于原生家庭的虚弱,总是让渡自己的需求,去忍受别人的欺凌,处处迎合别人,只求得认可。直至人生经历巨大创伤方才醒悟过来,中年开始修行,逐步去寻找真实的自己。


而比较凄惨的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从小以“假自体”去讨好父亲,在愤然离家后的人生中,一直无意识地重复自己的创伤,最后一败涂地,变成了命运。


当然,“假自体”作为一个问题,或轻或重,也有程度和水平上的差异。从实践层面来讲,若我们想要去掉“假自体”回归真实自我,也有一些可以施以执行的具体方法:


1、当我们发现了“假自体”

可以通过与那些真诚的他人建立真实、亲密的关系来逐渐修正。在这样的关系中,个体可以尝试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觉察过程中的情绪和感受,打破担心被拒绝或批评的过去模式。比如,通过进入一段与心理咨询师师的分析关系,真诚地敞开自己,打破防御,与生命中的重要他人展开深入交流、建立深度关系。或者你可以选择以正念在关系中浸泡,慢慢地可以习得勇敢表达自己的意愿,接受自己,释放真实情感。


2、我们还可以通过

一些自我探索和成长的活动,如艺术创作、冥想、运动等,来接触和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激发“真自体”的活力。这些活动作为外在体验,可以帮助我们协调身心、回归中正,让个体提升觉察力,更有能力关注自己的内在感受,进而促进内在体验的变化。


总之,要想彻底甩掉“假自体”、活出真实自我,修炼出荣格提出的“自性”状态,觉察是第一步,随后将这种主观层面的改变践行到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瞬间或重大时刻。这个心路历程谈何容易,但当我们穿越过去,走到彼岸,相信真理就在勇敢的行动中,你会洞见到那个充满生命活力、自在且有血有肉的自己。


这场盛大的“卸妆”英雄之旅,你要和我一起走吗?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