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谈谈共情反应

向程 2017-11-06
    浏览:3233
分享到:

  正因为共情非常重要,所以临床上发现,一些初学面谈的人为追求共情效果,会不自觉地使用过多的主观推断、投射、同情、自我暴露,甚至以夸张的语言来获取共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以至于背离了共情。例如:

  “我了解你的感受”或者“我理解”——当一位女士谈到在大学二年级的时候突然得知她唯一的哥哥因公殉职的消息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开始哭泣,咨询师立即说“我了解你的感受!”这位女士马上予以否认说“不,你并不了解我,你不知道我和我哥哥之间的感情”。

  “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因恋爱失败而放弃学业的一位小伙子,成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他的咨询师告诉他“我过去也失恋过……但最后还是走出来了”的事实,这位来访者却回答说:“也许你是在安慰我,就算你也有我这样的经历,但你和我毕竟是不一样的”。面谈陷入僵局。

  “呀!那件事情真可怕”或者“你一定很……”——当一位高三学生谈到自己与父亲很难交流时,咨询师用主观推断式的语言说:“父亲不能与你很好的沟通,你一定很生气,也感到很无奈吧”。来访者拒绝道:“不,根本没有!我和父母的关系随它好了,说实话,我已经接受了这个现实”。

  “你真不容易,我该怎样帮你?”或者“他这样地对待你,你竟然能够忍受,一定很坚强”——面对这样的语言,来访者通常会说“不,你也帮不了我”;“其实我一点也不坚强”等等,对这种同情性和评价性的态度表示拒绝。

  准确共情的唯一途径是不断提升理解和体验他人的能力,其中,接受个人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成长途径,这不仅有利于增强自我体验和自我觉察水平,而且事实上也有利于提升换位体验及换位思考的能力。共情不是判断,而是体验,即:用你的心感受他人的感受,体验他人的体验;共情不是你自己内在被唤起的什么东西,而是去理解来访者内在的东西。对咨询师而言,一切因别人的故事激发起来的关于自己的固有的感动都不是共情。

  就咨询过程而言,当我们真切体验并理解到来访者的话语及其情感时,就需要采用某种方式来传递这种理解,反映这种共情。基于此,我们将咨询师可供运用的反应模式称之为共情反应,它包括言语共情反应、情感证实(认同)反应、支持性情感反应以及共情的临界反应等4个方面。

 

(一)言语共情反应


  言语共情反应是指咨询师在准确理解来访者信息的基础上,运用语言反映来访者话语的内容与情感,确认来访者的无意识情感,传递咨询师对来访者的理解和体验。其中,“准确理解”和“传递”是这一反应的要点。

  伊根(G.Egan)把共情反应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初级共情”(primary empathy),其含义接近于罗杰斯提出的共情定义,它与咨询面谈中的贯注、倾听、内容反映及情感反映等非指导性参与技巧有关;第二种是所谓“高级的准确共情”(advanced accurate empathy),强调了倾听过程中的影响性或干预性技术运用,即咨询师需要运用影响性技巧来直接或间接引发来访者的觉察与思考。

  卡可夫(R.Carkhuff)和皮尔斯(Pierce)通过《言语共情区分调查表》来检验面谈者的共情水平,即根据面谈者对来访者问题的回答,确定该语言反应共情等级。《言语共情区分调查表》将共情分为5个水平,并描述了不同等级的反应特征。共情水平说明如下:

  水平1——非共情反应。该反应没有理解,没有影响性干预。咨询师的言语反映的只是来访者的一个问题,并伴随有主观推断、否定、安慰、同情或建议等。这种言语反应实质上没有共情,是应该尽力避免出现的反应。

  水平2——只理解了内容,没有情感和影响性干预。咨询师反映的仅仅是来访者话语的内容,而忽略了情感。这种言语反应是最基本的共情,也属于非指导性倾听中的“内容反映”技术。

  水平3——既有内容又有情感理解,但没有影响性干预。咨询师对来访者话语的内容、直接意义以及来访者的情感都做出了反映。这种言语反应称为“内容反映”+“情感反映”,属于非指导性倾听范畴。

  水平4——既有内容又有情感理解,还有影响性干预。咨询师对来访者话语以及关联信息不仅做出了内容和情感反映,而且指出了对方的心理期待或无意识(或下意识)意义,达到了神入水平,属于含有影响性的深度共情反应。

  水平5——既有内容又有情感理解,也有影响性干预,还有探索性或思考。咨询师对来访者做出了内容与情感反映,指出了对方无意识情感,并促使与来访者一同思考,同时提供了行动指导。属于具有指导性的高级共情反应。

  下面以具体示例说明语言共情反应的5个等级。该示例中来访者的问题信息采集自(美)萨默斯﹒弗拉纳根(R.Sommers Flanag)的《心理咨询的面谈技术》一书,咨询师的反应中,加入了我对共情水平的理解。请看示例:

  来访者(青春期男孩)语言信息:“我已经尝试过和我的父亲和谐相处,但是的确行不通。他对我总是太严厉。”

  咨询师.反应水平1:不要急,相信将来总会行得通的(安慰否认);其实,一个人在青春期对父母逆反是很自然的事(否定);我想,你应该努力去理解你父亲的想法(教育和建议)。

  咨询师.反应水平2 :你与父亲的关系正处于很困难状态,尽管你想改善这种关系,但没有找到好的办法。(单纯内容反映,没有情感反映。)

  咨询师.反应水平3 :你尝试与父亲和睦相处,但又不成功,面对严厉的父亲,你感到沮丧。”(既反映了内容,也反映了情感或情绪。)

  咨询师.反应水平4:你似乎无法接近严厉的父亲,所以感到沮丧,你想让他对你宽容一些,可目前没有找到好的途径。(恰如其分地进行了内容反映和情感反映,并揭示了来访者的心理期待,可称之为分析式共情。)

  咨询师.反应水平5:你似乎不能接近严厉的父亲,所以感到沮丧,你想让他对你宽容一些,但没有找到好的办法。或许我们有一些办法来打破这种僵局。比如,你可以采取这样一些步骤: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坦诚地把这种感受表达给你父亲……(在深度共情基础上,增加探索、思考,并引向讨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并非所有的咨询谈话都要追求高反应水平的共情。许多情况下,将共情反应保持在“反应水平2”和“反应水平3”就足够了,这恰恰是最安全的谈话。当运用“反应水平4”和“反应水平5”这些具有分析解释及探索意涵的共情反应时,咨询师需要确认来访者此时此刻是否处于能够接受这些反应的状态。否则,盲目运用高水平共情反应,不仅难度较高,而且可能会降低来访者的自我体验水平,从而增加了面谈的风险。

 

(二)情感证实反应


  治疗的临床意义在于为来访者提供“不一样的结果”或者产生“矫正性情感体验”,或者为“容纳”及“重新养育”创造条件。要做到共情,最重要的是必须接纳来访者包括负性情感在内的一切情感,避免使用批评、教育和评价性的语言和暗示,因为这些负性情感往往是来访者在过去的经历中或者在与亲人的关系中不曾被接纳的。通过咨询面谈,帮助神经症患者取消压抑而不是重复压抑,增进来访者的自我整合而不是自我割裂,始终是有效共情的目的。咨询师通过语言方式让来访者知道,他们看待自己和表达自我的方式并没有受到道德评判或歧视。不仅如此,从他们自己独特的个人成长史和生活状态出发,这种体验方式(尽管可能是扭曲的甚至被诊断命名为“病态”的)是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这就涉及情感证实。

  情感证实又叫“情感认同”,它指咨询师承认和认同来访者明确表达出来的情感、情绪以及相应的行为,从而鼓励他们以更加宽容、接受和认同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情感,而不是对情感进行压抑和自我否定。情感证实反应的具体方式很多也很灵活。不管你采用哪一种方式,所有的情感认同都旨在向来访者表达这样的信息,即:“你的感受和行为是可以接受的,是可以理解的,你有权这样去感受自己以及眼前的这个世界”。下面是最常用的情感认同形式。

  来访者:“没有他,我觉得很孤单,感到自己已经没有了生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一想到他我就为自己伤心。”(开始哭泣……)

  咨询师:“你可以为离开他伤心,毕竟你们在一起生活了4年,你们曾经相亲相爱。如果你想哭就哭吧!”

另外一些情感证实方式包括,咨询师以轻度“自我表露”向来访者表达自己也有相同或类似的感受,或者向来访者证实某种情感的普遍性,以实现对这种情感的认同。

  来访者:“这段时间以来,我心里除了他还是他,总想给他打电话。我不想去找工作,尽管工作对我来说其实很重要……,不想和任何人说话,就一个人在家里呆着。”

  咨询师:“因为一些无法控制的原因必须结束一段对我们来说很重要的关系时,会非常痛苦和消沉,什么事情都不想做,许多人都有过这种体验。”

  来访者:“是呀,我现在对自己总是怀疑,对生活……对自己没有信心,在情感上总在遭受失败。(抬头看着咨询师)其实我过去是很自信的人,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找回当初的自信。”

  咨询师:“你对自己或许有些苛刻。实际上,许多人在经历挫折以后都曾有过自我怀疑。我不认为谁有完全的、始终如一的乐观与自信!”

  使用情感证实可以帮助来访者把自己体验到的某种情感作为人类自然和正常情感的一部分来接受,放弃自我否定,形成良好的自我感觉,并提升自尊水平。不过请注意,情感证实反应只能针对来访者那些符合人之常情的相对安全的体验,当面对某些极端、混乱的情感体验(如极端自私、仇恨、敌对、自残、自杀等病态心理)时则需谨慎,不可滥用。譬如,当一位有明显自杀倾向的来访者在表达对生活的绝望感受时,咨询师如果使用“是的,我有时候也觉得活在世界上没什么意义”或者“其实想死的人很多,我也曾经…”之类的认同,将会产生极其危险的后果。

  情感证实反应表达的是对他人情感的理解和容纳,但不等于赞同,更不等于对对方的情感和态度的现实支持;情感证实的对象一般是那些已经明确表达出来的情感,并不特别针对那些尚未表达的深层体验;当来访者呈现出某种自相矛盾的情感体验时,我们不应该轻易选择性地认同其中的某一种情感而忽视或否定另一种情感,而应该对这种“冲突体验”保持谨慎中立的认同态度。

  情感证实反应属于直接性的、支持性的、影响性的技术,过多地使用这一反应,可能会增加来访者对咨询师的依赖,降低咨询谈话的探索性,不利于来访者获得人格上的真正独立。

 

(三)支持性情感反应


  在咨询面谈中,不仅要通过言语信息让来访者知道咨询师接纳他们的情感并理解其深层的情感体验,而且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安全和支持性气氛,使他们能够深入而自由地体会自己的情感。这种试图建立安全和支持性气氛的共情反应方式,称之为支持性情感反应。

  提供支持性情感反应的咨询师,并不处在“理解者”或“解译者”的角色上,也不仅仅是一个情感“容器”,而是一个治疗环境的创造者。支持性情感反应的功能是为来访者提供一个“精神后盾”,并为咨询面谈营造一个安全的心理空间。有了这个安全的心理空间,来访者就可以不加选择地在这个环境中倾倒自己“情感垃圾”,并逐渐获得对自身情绪和情感的控制、调节和管理能力。一般而言,支持性情感反应是针对来访者的消极情感的,咨询师不仅要对这种情感给出认同反应,而且要进一步做出某种积极的解释,或者提供正面的情感支持。

  可以认为,下面列举的咨询师关于来访者问题的谈话,不包含指导、评价、探询、思考或解释的成分,而具有典型的支持性情感反应特征。

  ——我们可以探讨一下你现在的工作哪些方面让你很不满意,也可以看一看如果转行的话有多少成功的可能,相信我们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你既然有这样强烈的成就动机,我想只要方法正确并乐于行动,你会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你可以尝试一些交朋友的方法。譬如,你可以参加一些小的团队、沙龙、小组活动,不少的人都到那里去,他们边参加活动边与别人交往,慢慢地就熟悉起来了。我们可以商量一下哪些活动最适合你。

  ——我们可以仔细想一想,好好的设计一番,看怎样表现你自己比较好。

  ——您的这样一种生活状态,细想起来的确很艰难,还真不容易从这种状况中走出来。不过,我想我们俩能够找到一条出路的。

  ——她这样做在你看来是很不应该的,难怪你觉得她对你不友好。

  支持性情感反应在临床上似乎没有典型的句式结构。它既可以是语言的,也可以是非语言的。朱瑟琳.乔塞尔森(Ruthellen Josselson)在描述这种反应时指出:“咨询师支持着来访者,去面对记忆和情感中那些难以单独面对的恐惧和不安。甚至当来访者向他们发怒、同他们争吵、嫉妒他们、甚至渴望得到他们的时候,咨询师仍要继续支持来访者。尽管处于这种关系中的咨询师会很痛苦,仍要继续给予足够的支持。”

 

(四)共情的临界设置


  治疗性谈话的目的是为了让来访者更自由开放地表达自我、探索自我,而不是封闭已经敞开的心灵。从这个意义上讲,任何共情反应都不能超出某种界限让来访者停止自我探索。也就是说,咨询师的共情应尽可能避免直接地满足来访者的需要,并将这种需要维持在某种“临界”状态。当来访者和咨询师建立咨询关系后,受移情关系的推动,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像“小孩子”一样在咨询师身上寻求某种原始的情感满足,诸如关爱、肯定、依赖或者敌对等,共情的要义就在于,既要刺激这种需要的表达,但又不要去实际满足这种需要,否则来访者会关闭自我探索的大门。因此,共情反应实际上存在某种临界设置。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式进行临界设置是一项技巧性很强的工作,咨询师应敏锐而适时地提供临界设置反应。请看下面的示例:

  来访者:“我有时觉得自己什么事情也干不好,但我又总是觉得自己很聪明,很自信,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

  咨询师:“其实你在我的眼里,实际上非常优秀,你有很多明显的优点,譬如……。”(超出临界设置的反应,直接满足了来访者希望从咨询师那里得到肯定的心理期待,但却阻止了自我探索。)

  咨询师:“我知道您对自己的评价有些矛盾,一方面你对自己有很好的自我估价,但另一方面,又没有从别人的态度中感受或印证到这一点。”(恰当的共情临界设置反应。)

  坚守共情的临界设置也是维护咨-访双方的治疗联盟的需要。因为无论是咨询还是治疗,无论你采取的是哪个理论流派的理论与技术,咨询面谈都必须在治疗联盟所设置的框架下进行。假如来访者在咨询时对你大喊大叫,或者以习惯性的方式发泄对别人的敌对或愤怒等负性情绪,你同样应该为自己设置临界反应,不能允许来访者无限制发泄,或者以其他方式直接寻求满足。遇到这样的情形,咨询师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设置临界共情:“当我们谈到这个问题并触及到你难受的体验时,你总是要对我大喊大叫,我知道这是你向别人表达不满和愤怒的一贯反应……不过,为了我能够更好的为你工作,为了我们能更好的解决你的问题,我希望(或要求)你在难受时不要对我大喊大叫”。你不必以无限制忍受的态度来迎合来访者的极端需要,让自己沦为来访者的“靶子”。

                                     

(南岛/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