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平台 028-86082166

官方微信 关于南岛
028-86082166

广泛性焦虑障碍

向程 2022-03-02
    浏览:992
分享到:

如果一个人不明缘由地感到焦虑不安,或者对自己生活中的很多事件(包括一些小事情)有过度的、非理性的担忧焦虑,这种担忧和焦虑又与现实很不匹配,显示出明显夸大特征,我们就可以将其定义为“广泛性焦虑状态”。


广泛性焦虑障碍又叫“焦虑症”,它是一种以“焦虑不安”为主要症状特征的心理疾病,简称GAD。广泛性焦虑常常表现为一种慢性的对一些事件或活动的过分担忧,这种担忧可能表现为“浮动性焦虑”,即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焦虑什么,不能报告焦虑的内容,但却能明显感觉到焦虑情绪的存在,也可能表现为涉及很多对象的“神经症性焦虑”,这种情形下,尽管当事人能够报告出焦虑内容,但在一般人看来却是夸张而多余的担忧,缺乏现实性依据。


这种变幻夸大的、自由浮动性的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心境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当事人时刻准备应付即将降临的负性事件。因此,广泛性焦虑患者长期处于一种高水平的心理压力、负性情绪、慢性紧张及被过度换起状态,并感到对这种状态失去控制调节能力。


除了担忧和不安之外,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常常存在“注意力不集中”和“决策困难”等问题,他们总是害怕犯错,因而可能会出现微妙的回避行为,譬如拖延、检查,或者让自己所爱的人频繁地留意自己是否安全,但这么做的结果往往并不能降低或减少焦虑不安,也无法从他人那里获得有效的心理安慰。如此一来,他们总是对自己生活中可能的危险信号表现出明显的警觉,并陷入长期的紧张、警觉和不安状态。


所以,广泛性焦虑者大都可能存在肌肉紧张、颈部或上肩部不适等躯体症状,同时伴随有入睡困难、失眠和噩梦等障碍。


广泛性焦虑患者不仅长期处于心烦、不安和沮丧之中,他们还会担忧家庭、工作、经济和健康。他们不仅难以做出决策,而且即使做出决策仍担心自己的选择有不可预见的错误,甚至担心某种不幸、灾难发生。一方面他人觉得自己似乎是自寻烦恼,但另一方面他们又无法控制这种担忧。由于广泛性焦虑一般并不针对固定的对象或情境,缺乏稳定不变的焦虑所指,即焦虑或担忧缺乏明确的对象和固定内容,因此有别于“特定对象恐惧症”。


从临床表征看,广泛性焦虑障碍的症状由以下几部分组成:(1)焦虑、担忧和烦恼;(2)运动性不安,包括肌肉紧张、疼痛和疲乏;(3)植物神经功能兴奋等躯体症状,包括心悸、心跳加快,气促和窒息感,头昏,多汗,面部发红或苍白,口干,胃部不适,恶心、尿频,腹泻等;(4)过度警觉。


DSM-IV-TR广泛性焦虑障碍的诊断标准

广泛性焦虑的过度担忧或焦虑必须至少持续6个月以上,并且必须是难以控制的,才能诊断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一般而言,所谓过度担忧或焦虑,必须符合以下6项症状中的至少3项:

(1)不安或感到紧张;

(2)容易疲劳;

(3)难以集中注意力或大脑一片空白;

(4)易怒;

(5)肌肉紧张;

(6)睡眠障碍(失眠和噩梦等)。


广泛性焦虑障碍是比较常见的临床心理现象。据估计,GAD目前一年的流行率大约是3%,人群中大约有5%的人会在一生中的某一段时间遭遇这一障碍(Kessler et al,1994),女性发病率一般是男性的两倍。


大多数广泛性焦虑障碍的个体不会寻求心理治疗,他们可能更愿意去看内科医生而不是心理专家,或者因肌肉紧张疲劳而去接受针灸、理疗或中药调理。所以,广泛性焦虑患者和惊恐障碍患者一样,是医疗卫生保健资源的过度使用者。


大多数广泛性焦虑患者,他们几乎一生都处于焦虑之中,或者表现出慢性焦虑障碍的特征,并且不会接受心理治疗。基于这一事实,不少专家建议将这部分个体划为“焦虑型人格”而不是“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这一观点得到了不少心理专家的认同。


广泛性焦虑障碍常常与其他焦虑障碍譬如广场恐惧、社交恐惧、特定对象恐惧症存在“共病”现象。更为主要的是,广泛性焦虑和抑郁心境明显共病,因为大多数轻度或中度抑郁的患者,都可能有慢性焦虑。不过,要鉴别焦虑和抑郁是比较容易的,区别之处于:①前者通常限于焦虑不安,时间久了才会有“不幸福感”,而抑郁的不幸福体验却十分明显;②焦虑症不存在“白天重夜间轻”的规律,患者通常是难以入睡而非早醒;③焦虑症的个体不存在缺乏兴趣或高兴不起来,更不会心境或情绪低落,他们在非焦虑状态时的人际接触良好,各种行为表现均比较正常。


关于广泛性焦虑障碍的发生原因及心理病理过程,不同的流派有不同的观点和模型,需要在临床上不断归纳总结。我在这里就相关要点仅作一些概略性的提示:


(1)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说,广泛性焦虑的根源,在于个体缺乏有效的自我协调机制来处理本我与超我之间相持不下的冲突,只能以“潜抑”和“制止”为主要防御手段。也就是说,面对冲突,自我(ego)束手无策,导致这种未被解决的无意识冲突在前意识层面持久存在,并引发症状。因此,“自我缺乏有效的防御”是理解此病的关键。换句话说,广泛性焦虑的本质是个体的自我功能薄弱或自我功能失效,因而个体感到无力应对某种困境与危险,对环境、外部事物以及对“失控”感到不安、焦虑或恐惧。


(2)从可控不可控的角度也可以理解广泛性焦虑。当个体面对不可控、不可预期的事件时,会产生心理压力甚至焦虑和恐惧。一些在成长经历中遭遇不可控情绪和客体关系困扰的个体,他们对“失控”较为敏感,这是形成焦虑的人格根源。相反,那些具备良好主导性的个体,或者虽然曾经遭遇过不可控事件的冲击但却能获得控制感的个体,他们在面对不可控的生活事件时,可能具有较好的免疫力。从另一个角度说,广泛性焦虑可能正是当事人在面对“不可控事件”时试图追求“绝对可控”的挫败或失去主导力而采取的退行行为。这种情形下,个体通常表现为焦虑型人格而不是广泛性焦虑障碍。


(3)从认知的角度考察,广泛性焦虑个体存在对某种危险信息的持久性歪曲,其认知功能存在明显缺陷。他们会围绕着躯体损伤、疾病死亡、失控、失败、无法应对、拒绝等不良后果,产生非理性的想象、自动意象和自动思维。他们会对自己的担忧或焦虑情绪给出各种“合理化”的解释,譬如,担忧有助于减少恐怖事件发生、担忧有助于我们采取更有效的应对办法、担忧有助于让我时刻保持警惕,等等。实际上,这些关于失控事件的威胁性解释,有助于帮助当事人回避那些内心真正难以面对的问题,抑制了相应的生理反应。


(4)最后我强调一点,广泛性焦虑反映了自我对未知的、不确定的事物缺乏主导性和选择性能力,反映了个体成长经历中自主性与主动性的发展不足。临床发现,三分之一的焦虑症患者存在安全感缺失和人格幼稚,其中以“依附性人格者”居多。因此,在对广泛性焦虑症患者进行心理干预时,既涉及对症状的分析治疗,又涉及对人格缺陷的成长性养育。


(向程)

Leave a message

关注微信咨询

微信咨询 咨询预约:028-86082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