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当孩子接受父母当中某一方的惩罚时,另一方无论是落井下石还是袒护包庇,都是不恰当的反应。保持不卷入的姿态,在事后给予孩子必要的情感抚慰,才是其本份之事。
90.幼童需要一个陪ta玩耍的父亲,少年则需要看到父亲忙碌的背影。成为父亲,意味着一路有我,相映成行。
89.空间和时点极具暗示性。惩罚和批评是一件严肃认真的事情,它与伤心、委屈等情绪体验密切相关,应当选择在书房或者孩子自己的卧室等私密、安全的空间中进行。
88.禁忌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对于三岁以后的孩子来说,放弃独占母亲的欲望,承认父亲的权利和规则,接受母亲的教诲,是道德教育的起点。
87.谎言是对惩罚的防御,也是儿童的基本诡计。愤怒地揭穿会导致撒谎水平升级,假装不知会导致撒谎行为肆无忌惮。对于儿童谎言,父母不仅要分析原因,重要的是要习惯以“善意的揭露”作为基本回应。
86.家庭教育中的“消退法”是指:当孩子哭闹着要挟父母时,父母在表明自己的立场、指出其错误之后,取消关注,不予满足也不予惩罚。这一举措往往能起到弱化孩童折腾、扭计动力的功效。
85.父母应该谨慎使用包括体罚在内的惩罚手段。不恰当的惩罚不仅不会减少孩子犯错,而且会让孩子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84.在“父母我”三角关系中,丈夫对妻子的尊重即是对女儿的尊重,妻子对丈夫的责骂即是对儿子的羞辱。因为一般情况下,孩子是不自觉地按照“同性别认同”方式来建立起自我认知的。
83.聚焦关系而不是看重道理,关注感受而不是强力控制,这是构建和谐有序的家庭氛围的基本理念。
82.先提出奖励条件再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这种教育策略仅仅适用于低龄儿童的特定情境。过多使用这一策略,只会助长孩子“事事讲条件”的心态,不利于树立义务意识和责任感。
81.父母要学会以正确的方式讲正确的话。用错误的方式讲正确的话,是父母常犯的错误,它不仅浪费了真理,而且事与愿违,孩子会在逆反中中偏离人生的航向。
80.狠毒的语言攻击与父母自己无法处置的焦虑、压抑、挫败、愤怒及羞愧有关,它并非是孩子过错的结果,也不该让孩子“买单”,而是父母需要自我成长的空间。
79.温和的语言是善良家庭不可或缺的情感纽带,宽严相济确保子孙后人三世平安。
78.在家庭关系中,沟通无处不在,拒绝沟通就是用愤怒的方式在沟通。
77.许多时候,矫正孩子的性格偏差比哄着让孩子去上学更重要,这就是心理专家和问题父母在关注点上的区别。
76.对长辈的敬畏之情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必需品。成功的家庭教育总会让孩子的身边有一个或几个最喜爱又深怀敬畏的人,但这一结果绝非“讨好迎合”或“严厉惩罚”就能达成。
75.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爱尔兰诗人叶芝)。
74.要谨慎避免将“学习”作为惩罚的手段。当父母说“几点钟啦,还不去写作业?”就是在用“写作业”去取消孩子此刻的快乐,于是造成了孩子暗示性厌学。
73.符号教育不能代替实体教育。让孩子认识苹果绝不是简单地认识“苹果”这两个字符或图片,而是要让孩子动用大量的脑细胞协同,包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在内,对实体的苹果做出反应。
72.过早开发孩子的左脑会抑制右脑的发育,造成“高分低能”的恶果。因此,父母应该谨慎避免孩子接受不恰当的早期智力开发。
71.不明究里的干预是盲目的干预!父母要引导孩子的行为,必先了解其行为的动机,理解其行为的发生机制,完成从“应该”到“为什么”的转变。
70.让星星陪孩子说话,天幕在他面前垂下,用它傻傻的云彩来取悦他。我愿站在一角清静之地,陪孩子慢慢长大!
69.父母“代劳”是对孩子天赋权利的剥夺,它会破坏孩子主动性的发展,造成自我怀疑和依赖性。孩子不仅觉得自己的事情不是自己的,而且他们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或者处理事情。这便是父母对孩子过度忧虑、过度保护、过度娇宠的后果。
68.生儿育女成为父母,使我们因此得以认清自己的心灵创伤,鼓起勇气超越创伤为我们设下的限制,拥有一个完整的人生。
67.人并非成熟而为人父母,而是为人父母而日渐成熟。
66.让孩子像草一样生长,像花一样绽放,像树那样天天向上。学会放手,孩子不仅走的很远,而且神采飞扬。
65.父母须身体力行地让孩子知道,成长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成功往往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生相伴。因此,生活的意义并非乐享其成,而在于超越痛苦!
64.动机决定效果。因为是你想了解孩子的隐私而不是孩子有主动交流的意愿,所以你和孩子的沟通,无论方法多么地精巧,都会引发对方的抵抗。
63.当孩子遭遇挫折打击时,愚昧的父母责备孩子,理性的父母支持着孩子。
62.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思考和鼓舞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