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经常处理一类案例——两个人吵架之后,女生会很想去讨论、去说清楚或者去表达情绪。男生的应对,通常就是回避、冷战,更不会去哄女生。
这时候女生会又难过又生气,会抱怨说“我又没要求他做什么多了不起的事,只是希望他能和我一起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这有这么难吗?”
那么,女生们口里如此轻而易举并且理所应当能够做到的事情,为何男生们就是不怎么愿意去做呢?
别去启动男人的动物保护本能
如果从“人类的动物性”角度来理解,这种情况下,男人是被激活了“趋利避害”的本能。他认为面对你,是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他不仅要承担这种二人“撕逼互动”场景下的压力,还要勉强将自己调整到一个你所期待的状态。他既要为此消耗能量,还要在“没有任何报酬的情况下,被你索取压榨”,所以无论是出于本能还是“权衡效益”,对他来说,压根就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于是,他们就会选择拒绝沟通或“回避”的状态来应对,表现出网络上经常出现的热词“回避型依恋”的行为特征。
回避型依恋:当沉默成为保护壳
这几年由于一些心理学自媒体的“努力”宣传,我也听到了不少女生问:
“老师,他是不是回避型依恋呀?”
“老师,遇到这种回避型怎么破局呀?”
回避型依恋形成的原因,是个体在童年早期与养育者的关系中,经常体验到情感忽视、拒绝和哭求无门,或者被父母胁迫而感到不安全,因此逐渐习得了对亲密关系采取回避和放弃的姿态。某些情况下,他们可能会表现出孤独隐退状态,而不对亲密关系抱有期待。比如一些因父母离异而被迫很早独立的孩子,多数会形成回避型依恋。
于是,当回避型遇到了冲突,他们自然会优先用回避的方式保护自己的感受,女生这时候要意识到,男生不接电话,不回消息,不见面都是一种“自保行为”。这时候如果女生要求对方见面或者回消息,虽说本意是要维持关系、一起解决问题,但依然会被回避型解读为“这一切都是以牺牲我的感受为前提的,我不愿意”。他们并不是不爱了,而是太脆弱,只能以仅有的能量--先求自保。
回避姿态往往是一种自我保护。回避型就是因为在幼年反复遭遇被父母忽视或侵入才成了回避型。他们的回避,不是选择,而是并不具备更“高功能”的应对能力,他们看上去是不愿意妥协或牺牲,实际上是不具备妥协和牺牲的能力。所以,哪怕女生修补关系的意念如何强烈、摆出的道理如何正确,回避型男生也“没办法”在此时此刻搭理你。
如果女生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一点,那么等男生自我调适后,重新具备“面对”的勇气后,这段感情还是会有转圜的余地。
怎样的回避型无需挽回?
很多在我的帮助下成功修复了感情的来访,也会问我这样的问题:“老师,我老公这种回避型,能改变吗?”
作为成年个体,性格的确不容易改变,这点毋庸置疑,不过要记住,即便他是一个典型的回避型,你仍然可以改变二人的互动模式。换句话说,只要你在沟通的时候,能保护到他的感受,就是有机会修复关系的。因为很多时候,出问题的不是个体,而是关系。
不过,关系里确实存在一种需要高度留意的极端反应模式——这种反应多见于内在自体脆弱、以自恋性结构或回避-攻击性依恋为主的个体。当他们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挫败、忽视或被挑战,内心的羞耻、自体崩溃体验会迅速被强烈愤怒替代。愤怒本身就是对内在无助、受伤、无价值感的防御性掩盖。他们常以“拉黑、断联、删除”甚至言语攻击、威胁等方式,试图重建主动权、修复破碎的边界,也夹杂着对对方的惩罚与控制。这并非简单的情绪发泄,而是人格结构层面、关系调节能力匮乏的体现。
更需要警觉的是,他们可能会在你“无动于衷”时变本加厉,比如加回你继续挑衅、攻击,甚至循环制造“施虐—受虐”、“矛盾冲突”的关系模式。这种反复拉扯,本质上是内心深处全能自恋、控制欲望、以及更深的人格缺陷(如接近边缘型、偏执型的人格障碍)在作祟。与这类极端人格结构者相处,最优策略不是“保护对方感受”,而是坚决设立边界、保持自我完整,甚至在必要时果断断联、彻底远离。 纠缠和试图修复只会让自己被裹挟进对方的动力游戏,陷入消耗性拉锯。
当然,除了上述病理性人格,绝大多数“回避—断联”行为其实更接近一种不成熟的情绪应对,或普通回避型依恋的防御反应。这类个体往往并无深层结构障碍,只是在面对关系压力、冲突时习惯性退缩、冷处理。此时介入的重点,不是简单地“保护感受”或无底线迁就,而是在理解其防御逻辑基础上,温和且坚定地设定边界,并尝试通过新的对话方式激活他们的关系安全感,逐步打破僵局。 关键在于既不被动承受,也不过度介入,而是用稳定、清晰、尊重自我和对方的姿态,提供新的关系可能性。
现实里,当你遇到对方陷入回避、不说话、选择断联的情况,首先需要搞清楚:每一次回避背后的动力都不一样--有的人是暂时性自我保护,有的人则是以退为进的操控,有的人根本就是早已放弃,只用断联做最后一击。
如果判断对方属于“防御型回避”——即并非冷漠、也不是彻底放弃,只是在情绪风暴或关系压力下选择暂时消失,这时你的介入方式就很关键。
你可以试着在合适时机(比如三天、五天后,看实际情形)发出这样的表达:
“我想你现在可能需要空间,不管你什么时候愿意说话,都可以回来。我没有要逼你,也不是想追问什么,只是想让你知道,我还在——但也尊重你的选择。”
真正有效的点不在于语言有多温柔,而在于你表达出对对方边界的尊重,同时保留了自己的情感立场。
对方会不会回应,不是你“友善”就能决定的。如果对方是典型回避型——不是情感消亡,只是害怕冲突、逃避压力——那你的低压、稳态、无操控的存在感,确实可能成为破冰的机会。但绝不要假定“温柔就一定能化解回避”,也不要把一切归结为你“照顾感受”做得好不好。
结语
面对伴侣的回避,揪心地质问“他是不是不爱了?”往往遮蔽了更深层的问题。我想告诉你的是:回避,常常是爱在恐惧中的蜷缩,而非爱的消逝(自恋性暴怒除外)。 关键在于识别其本质。
对于值得挽回的回避型伴侣,关系的转机不在于强行打破沉默,而在于创造一个让他感到足够安全、不被胁迫、不被评判的空间。 你传递出的理解与耐心,才是融化他防御坚冰的最温暖的力量。记住,修复关系是双向的旅程,保护好自己的感受同样重要。当你理解了“回避未必是不爱”,并能尝试去照顾对方的感受,你就已经迈出了重建亲密连接的关键一步。